【北京青年报】铜像安放仪式今天上午温馨举行
- 日期:2015-09-27
- 来源:企划宣传部
- 浏览量:
- 分享
周巍峙王昆中秋“团圆”
今天上午,在《北风吹》与《志愿军战歌》变奏曲的优美歌声中,在庄严、神圣、温馨的气氛中,近百名来宾在河北易县华龙皇家陵园参加了周巍峙、王昆同志铜像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仪式现场的气氛温馨感人,来宾们在签到处每人会领到一支玫瑰和空白爱心卡片,玫瑰献给两位老人,心愿和祝福写在爱心卡片上,系在铜像边的樱花树上。樱花是王昆生前最喜欢的植物,樱花树也是专门从日本进口的。
时值中秋,选择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安放由家属出资请雕塑家纪峰先生创作的纪念像,代表了子女希望与两位老人及亲友们共同度过团圆日子的心愿。纪念像为双人坐像,表现了周巍峙、王昆相敬相爱的一生,也表现了他们对自己一生的自信和肯定。
一年前的9月12日,98岁高龄的周巍峙同志因病逝世。时隔仅两个多月,11月21日,王昆老师也追随周老驾鹤西去。这对红色艺坛上永恒的伉俪在天堂相聚,他们永恒的艺术人生、不朽的艺术精神留在了人间。周巍峙同志曾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是文化艺术领域卓越的管理者,著名的音乐家和文艺理论家。王昆老师曾任东方歌舞团团长、党委书记,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著名艺术家。他们是中国红色文艺的奠基者,是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建设者、管理者,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及前身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的创建者和艺术精神的传承者。
活动现场肃穆、圣洁,家属、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上百人专程前往参加。来宾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以“入土为安”的中国传统理念,让彪炳史册的两位革命老人,长眠在他们的家乡,长眠在七十多年前他们投身革命、抗击日寇的土地上,表达子女、亲属和晚辈对两位前辈最崇高的敬意。
在14岁即被王昆老师慧眼识金招入东方歌舞团,早已成为著名歌唱家的郭蓉深情的小提琴声中,学生、亲朋好友以诗朗诵的方式向两位老师的在天之灵倾述不尽的敬意和思念,来宾们在卡片上写下心声,挂满樱花树,永远陪伴着在青山绿水间长眠的伟大艺术家。本报记者 罗颖 wj132
我们对安葬我们父母的想法
我们选择中秋节上午安放我们父母纪念铜像,这是为了和父母,和父母的亲友们,共同过一个团圆的日子。
作为周巍峙、王昆的儿子,我们选择自己出资请父母熟悉的雕塑家纪峰先生创作一座父母纪念像,在他们逝世一周年时安放,以示我们对父母的爱。
这是一座两个人在一起的坐像,既表现他们一生的相敬相爱,也表现他们对自己一生的自信和肯定。
我们不写碑文,不写生平:他们的一切将由他们一生的作为和他们作品告诉我们,告诉未来。
我们之所以这样决定,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我们相信他们的品质和作品能够接受时间的洗礼。
他们一生清廉,自律,不伸手,不居功,不自傲;他们不整人,不搞左的一套;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民族文化传统,不崇洋媚外;他们从不拒绝任何进步的文化,不固步自封。
他们俩人在文化界都属于德高望重,口碑极好的人。
时间将证明他们的精神永在,歌声永存。
安放我们父母的纪念像,完全是我们家庭的事。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是晚辈的爷爷奶奶,是很多人的朋友,但也是公众人物。喜欢和敬仰他们的人很多,因此我们虽然不邀请,但亦不拒绝任何人参加中秋的纪念活动。
我们的父母一生胶合在一起,行政上是上下级,生活上是夫妻。
他们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基本上是以文艺行政和组织工作为主,兼作曲;母亲则一直坚持艺术家的本职,其中有一段时间担任过东方歌舞团团长。
他们一生中每一个重大事件,不但彼此有关,而且都与中国革命文艺的大事件有关。
我们的父母虽然享受着极高的荣誉,担任过不同的重要职务,但他们始终将自己归于文化人,文化杂工,作曲和唱歌的人。
他们的作品始终围绕着启蒙和救亡这两个主题,这也就是现在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两条主线。
父亲最后的工作是领导编辑“十大集成”、“节日志”和“民间口传史诗”,真正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既是文化保护,是爱国,也是文化保护的启蒙工作。
母亲晚年致力于在群众中普及中国民歌唱法,致力于培养年轻的学生,与她当年在唐县做的工作是一致的。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内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的文化方向的群体。
爱祖国,爱人民始终是他们为人,做事的出发点,也是他们一生坚持的原则。
因此,他们是中国近代优秀文化人中的代表,中国近现代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的文化人中无愧的一员。
父母结伴一生,携手天堂,也许是他们生前一个浪漫的约定,继续谱写着他们的美好一生。
(本文有删节) 周月 wj132
原文链接